大胖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36章 点映(下),肌肉大导演,大胖鸡,飞卢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如同“火烈鸟”这种关注细节的影评人,也有张伟这种从大局角度看待问题的影评人。
张伟,36岁,自由撰稿人,长期为魔都的各大报纸供稿,在业内算小有名气。
他做为第一批被邀请的专业影评人,自然提前做好功课。
包括国外同行对于《壹十三》的评价,以及电影本身的背景故事,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所以当影片中出现“大饼啦啦队”的时候,其他影评人是笑了出来,可张伟却微微皱眉。
“这个衣服似乎是……”他敏锐的注意到身为匈奴一方啦啦队的人,内衬的衣物竟然是汉人的打扮。
和姜闻扮演的右匈奴王那种拙劣的模仿不同,是很明显的汉族服饰。
“所以说,这群人其实是被俘虏的汉人?”张伟暗自的思索:“或者说是投降的汉奸?”
这种细节普通观众肯定注意不到,但是对影评人解读整部电影来讲,属于极其重要的因素。
每一个镜头都很重要,导演不会将无用的东西放进去,所以往往很多细节之处,表达的正是导演内心真实的想法。
大银幕上,董熹搭弓射箭,利箭划破苍穹,直接击穿对面用来提升士气的牛皮战鼓。
看着鼓破捶飞,张伟的理解是:此时董熹已经做好玉石俱焚的准备。
而火烈鸟的理解则是:利箭击穿战鼓,说明还有一丝突围的机会。
沙雕影评人的理解:牛皮战鼓被击破,说明右匈奴王的牛皮吹破了,他们无法困住董熹等汉家儿郎。
100个影评人就有了100个哈姆雷特,或许在拍摄技巧上的争论不大,但对剧情的解读,那真的是各花入各眼。
当然,如果仅仅让影评人有时间去思考的电影,在董熹心中可不算数。
好的商业片不说全程无尿点,但至少要2/3以上的时间内,牢牢的抓住观众的视线。
《壹十三》的内地版是98分钟,海外版则是112分钟,两个版本相差14分钟。
电影删减的的内容,除了因为尺度的关系外,剩下大部分删减内容都是关于背景的介绍,毕竟老外对华夏的历史可不了解。
或许在他们眼中,匈奴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做出简单的陈述。
说白了还是代入感,国内观众很容易就把匈奴代替成反派,但鬼佬不成。
毕竟他们的祖上也是靠着抢劫发家致富的,很容易代入侵害者的角色,屁股坐歪。
二胡悠扬的旋律响起,配合大银幕上漫天遍地出现的汉军援兵。
这一幕在国外,鬼佬只是觉得爽,但在国内的现场,很多人直接感到哽咽。
这种家国情怀,是文化里传承的风骨,是刻在dna里的血脉。
将士死命守国门,国家则不抛弃不放弃,双向奔赴才更令人动容。
“十三壮士归玉门。”
…………
“啪啪啪~”
“咻咻~”
电影结束,掌声与口哨声齐鸣。
这其中既有对电影的支持,也有对那段历史的骄傲。
国人是充满着家国情怀的,特别是当国家不断的变强,更是迫切的需要文化认同。
所以当鬼佬嘴里说着半生不熟的“你好”,就成为最简单的财富密码。
在这种情况下,满足虚荣心的方式无非就是两种,由内而外或是浮于表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