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战斗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二十四章 代善为王,红楼从辽东开始,键盘战斗家,飞卢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史鼐得到唐清安的催促,心中同样的着急,但是仍然不敢过分催促国内援军。

国内援军的士兵,不能说不精锐。

毛葫芦兵虽然刚被打败,却仍然保持着战斗力,广西的狼兵,川兵,浙兵等等各处的士兵。

都不能说不精锐。

但是他们缺少了一层精神。

至少现在,至少在辽东这片土地,他们缺少了士兵之魂。

和金江军士兵唯一的不同,是这场大战上,乃金江军背负辽民的复仇之战。

未来毛葫芦兵,是陕西各处义军都最痛恨的敌人。

后来强大起来的不可计数的义军,不约而同的向毛葫芦兵所在的家乡,发动了围剿。

在以寡击众,被团团围攻,没有援军的绝境中,毛葫芦兵一样发出了,令人震惊的绝唱。

这支威震数个世纪的地方兵,在消亡的前一刻,让所有的敌人惊叹。

浙江兵也是如此。

萨尔浒之战,余部的浙江兵伤亡殆尽,以绝唱震撼了蛮族和大周朝廷。

留在沉阳的零星的浙江兵,朝廷和沉阳震惊之下,向他们做了丰厚的赏赐,并问这些浙江兵,需要什么。

这些的浙江兵,回答他们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上前线,为同袍复仇。

所以。

现在的国内援军,在不适合他们的环境中,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

军魂。

唐清安不知道史鼐到底打了什么主意,是真的无力突破蛮族的防线,还是有旁观的想法。

一道接一道的书信,语气一次比一次严厉。

史鼐终于扛不住平辽侯的威胁,督促各军发起了又一次的进攻。

和他一样的忠顺王。

虽然带领大周和蒙古联军七万余骑兵,却竟然攻不破东昌堡,古城屯,东胜堡一带蛮兵的防御线。

浩浩荡荡的蒙古骑兵们,骑着蒙古马快速来快速回。

从远处拉弓射箭,留下众多的箭失,也不看造成了敌军的伤亡没有,完成了任务后,就退回了营地。

蒙古军不愿意卖力打仗。

忠顺王看在了眼里,派了巧舌如黄的使者,去蒙古部落协商。

六万蒙古骑士。

大周朝廷一次性支付了数十万两银子,并承诺了互市。

而为何蒙古勇士们却失约?难道这就是蒙古勇士们,引以为豪的重诺的名声吗?

忠顺王的使者,连番说的台吉们哑口无言。

连煖兔都感到坐蜡,不知如何回应忠顺王的使者。

乘胜追击。

忠顺王的使者,浑身的信心,觉得自己一样能说服蒙古台吉们改变主意。

金江镇的贾鉴,如今名声之盛,已经传到了京城。

此人一言可抵十万兵。

连圣人都亲自夸奖了此人。

蒙古部落原来帮助蛮族打仗,现在放弃了蛮族,改为帮大周打仗,完全是贾鉴之功。

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庸人只以结果看事务的发展,而不以事实为依据。

忠顺王的使者,他不知道的是,贾鉴所言,是符合蒙古台吉们内心的诉求的。

那就是支持大周,而不是支持蛮族。

但是为大周打仗又不同。

“银钱可以买动我们出兵,却买不了蒙古勇士的性命。”

粆花走了出来。

坚定的回应忠顺王的使者。

忠顺王的使者,满脸信心的来,垂头丧气的回去,此行无功而返。

……

隆仓昨日杀汉兵斥候,第二日一早,几名汉兵斥候发现了金江军的援军。

他们不敢回去报,因此隆仓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讯息,还是随后的蛮军斥候带了回来消息。

准备重新发动攻势,一口气攻破赵胜部隆仓,立刻变攻为守。

赵胜一部营军,早早就开始防备。

一边埋锅造饭,一边等待着蛮族新的进攻,但是却发现了对方的变化。

“援军来了。”

赵胜肯定道。

听到营总的话,周围的金江军士兵士气大振。

果不其然。

南方地平线上,出现了金江军的旗帜,然后就是数千金江军的军队,缓缓的靠近蛮军。

“全军准备。”

等士兵们匆忙塞了两口饭,大战前不能吃太饱,赵胜让各兵做好配合友军作战的准备。

金江军不存在看在友军作战,己方看戏的情况。

汤平,廖荣两位营总松了口气,幸好还是赶上了,他们两部边走边停,对抗蛮族的骑兵,到达此地并不轻松。

但是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发动进攻,反而和蛮军对持了起来。

汤平和廖荣两人聚到一起协商接下来的战事。

“原本我们的计划,如果顺利摸到蛮军身旁,形势有利的话,就鼓足一口气攻之。”

廖荣懊恼的说道。

汤平明白廖荣的不爽。

对面的蛮军一看就是准备充足,又是休整后的精锐之军,他们的士兵疲惫。

从昨日开始,全军一直得不到休整,包括夜间扎营,也是不断被蛮族骑兵骚扰。

对面的蛮军,能逼的此地的金江军求援,必定是精锐。

接下来就是一场硬仗。

他们以疲兵攻打对方,不能一鼓作气的战胜对方,形势反而会不利于他们。

“必须要让士兵恢复体力。”

汤平皱着眉头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工业狂魔

好多牛

我在万界送外卖

氪金欧皇

亲王宠妾的谋反攻略

山雨满城

我缔造了文娱盛世

登岩的歌

天天偶遇,你管这叫高冷校花?

谱闲

大明小学生

随轻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