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木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章 序 正本溯原秉史实 拾遗纠误话三国,实话三国,高木峰,飞卢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部《三国》

万点经纶

天下兴亡

你盛我衰

伴随着割据势力的你争我夺

滴落那黎民百姓的欢乐悲哀。

两番《演义》

万般色彩

人间轶闻

千奇百怪

伴随着帝王将相的尔虞我诈

滴落那黎民百姓的欢乐悲哀。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堪称中国章回小说之鼻祖。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民间传说,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直至曹操、刘备、孙权为帝王的魏蜀吴三国相互征战为题材编著的《三国演义》,描绘了诸多以少胜多、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战争场面;叙述了一个又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之生动曲折、错综复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特点突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后世影响致深、致远、致广。一些说书卖唱者把其编成鼓书唱词,说唱于茶坊酒肆集市之间;一些戏剧艺人把其精彩片段编成戏剧,给人物施以脸谱搬上戏台;直至现代一些影视创作者把其编成电视连续剧,由明星扮演重要人物推上了屏幕;更有甚者,一些搞笑艺人字斟句酌,精心研究,反复推敲,硬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无孔不入地查遗漏、找失误、扣缝子,编演出诸多《戏说三国》相声、小品段子,令人捧腹之余,细品起来不但有趣也确有道理,例如,查遍全书找不到的人物姓氏,却从“既生瑜,何生亮”推断出周瑜乃姬氏所生,诸葛亮乃何氏所生,从“无事生非”推断出张飞的母亲姓吴,等等;更多的则是一些民间无名之士,或者挖空心思,或者归结提炼,日积月累,使精彩故事、典型人物形成一些成语、俗语、歇后语,丰富了语言,彰显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刘备的江山越哭越稳”,“刘备摔儿——收买人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当然,后世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乃至陈寿的《三国志》多有诟病者,指责最多的则是“正统”说。晋初陈寿修《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缪钺在为《三国志》所写《前言》中说:“所谓‘正统’之说,完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说明当时政权的合理性,其是非标准,以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是否有利为权衡。西晋承魏,北魏承周,建都于中原,所以当时史家皆以魏为正统;……这种是非的争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并无多大意义的。”元末明初罗贯中编《三国演义》则以汉刘为正统。聂绀弩在为《三国演义》所写《前言》中说:“《三国演义》是有观点立场的,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都是很明确的。那么,它的观点立场是什么呢?是天下者汉家之天下也。汉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该由姓刘的做,别姓人不能问鼎!万一汉家被别姓所篡,而别有姓刘的起来,则姓刘的是正统,别姓只是篡窃……”

作者的立场,无须争议,不论是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是站在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统治阶级立场的。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无不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上,颂扬忠臣、良将、贤达、义士,则是树典型立榜样,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鞭挞昏庸、奸佞、蠢才、歹徒,则是恨铁不成钢,替统治阶级清理门户;诬骂不堪忍受压迫和剥削的农民起义军为“盗贼”,则是口诛笔伐,帮统治阶级置之死地而后快。作者的这一立场,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地位、身份等因素分不开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局限性”,也不必过于求全责备。

鉴于这种立场,加上不论是农民起义和统治阶级镇压所发生的曲折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还是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乃至割据势力为争夺地盘扩张势力范围所发生的战争,只有胜败,没有对错,即“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观点,《三国演义》诬张角等起义军为“盗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说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似有不妥。并不是说作者为塑造出一个反面人物形象,故意贬低张角的智商,而是在张角生活的年代,就是把“卖官鬻爵”腐败政治排除在外,实行的是“举孝廉”,就是在此后的魏晋时期,也是按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直至四百年以后的隋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创建科举制度,用考试的办法,以才选人,先设秀才、明经两科,后又增加了进士科。没有科举,哪来的秀才,更无“第”与“不第”之说。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张角塑造成一个高大的正面人物,如果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作为他号召农民起义的歌谣,也是不妥的。

后世文史评论者依《晋书陈寿传》所载,对《志》《演义》中对历史人物褒贬颇有争议。如,有人说,陈寿因“索米未遂”不为其立传;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谡失街亭为诸葛亮所诛,牵连寿父受髡刑。加上诸葛瞻轻视陈寿,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说“瞻惟工书,名过其实”,似有贬义。但是,更多学者则审情度理,提出异议,为陈寿辩诬,逐渐明确,《晋书.陈寿传》所讥两事,不足为信。

其实,陈寿在《三国志》中“所推重者,惟诸葛武侯,……其称颂盖不遗余力”。陈寿将诸葛亮的著作“删除复重,随类相从”,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并作一表奏于朝廷。对诸葛亮做出了公允的评价,即称赞其“逸群之才,英霸之气”,同时也指出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诸葛亮“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尽管如此,《晋书*陈寿传》还是将诸葛亮髡刑寿父之事抖露出来,引发后世文史学家、评论家诸多争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云灵仙路

七月里的小七

天命大主角

咸鱼不想动

文艺巨星奶爸

傻兔会飞了

相声贵公子

胖子爱吃炖豆角

重生七零长姐为大

木十一